徐川
2016年12月21日08:42 来源:光明日报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如何才能让高校思政课春风化雨、富有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同样,追求真善美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价值,努力“求真、向善、寻美”,方能入耳、入脑、入心。
思政课“求真”,就是直面问题,务求实效。毋庸讳言,如今的思政课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标签化”现象,留给学生刻板、“满堂灌”等印象。将高度凝练与抽象的政治理论生硬地向学生灌输,不接地气,学生自然不爱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种理论再正确、再精妙,也要应用于实际才能让人信服。紧扣现实,将高深的理论与身边的实例相结合,从文本进入学生心中,这样的思政课才有价值。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让学生能真正地“亲其师”“信其道”,拉近与学生的空间距离、情感距离和思想距离。
思政课“向善”,就是不忘初心,坚守理想。思政课的功能不仅在于授业,更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环节。思政课不仅要“锦上添花”,巩固和坚定学生已有的正确思想,更要“正本清源”。尤其是面对网络中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现实中虚荣浮躁的不良风气和精致利己主义的侵蚀,思政课应旗帜鲜明地予以回应,摆事实、讲道理,让真理越辩越明。
思政课还是“寻美”的过程。思政课汇集了体现哲学特色的学术之美,充满故事、情节的叙事之美,更有紧跟时代潮流、贴近受众心理、创新表达方式、实现真诚沟通的现实之美。思政课教师的价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