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陵
2016年10月17日11:04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时评】
既然自主招生意在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考试形式和内容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如何兼顾不同背景的学生,又如何在招录中防止腐败等不良现象?这些都考验着自主招生的公平度与科学性。
据媒体报道,一份网上流传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2016年在浙江录取榜单显示,2016年浙江省考上北大清华的347人中,仅凭高考分数而没有任何自主招生加分项目被录取的只有37人。“裸分”考入北大清华人数锐减,让很多一线教师得出了“哪所高中不重视自主招生哪所高中就会吃亏的结论”。
2003年,22所高校首批启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到2016年,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达95所。而且,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据统计,2015年清华、北大在全国总共招生约6500人,其中仅有约1000人是纯凭高考分数考进来的。
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改变了原有的单一录取方式。毋庸置疑,这是高校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大方向。但自主招生也引发不小的争议,不少名校结成各种联盟,把自主招生变成了“掐尖大战”“生源大战”。同时,它也带来了新的教育公平问题。“裸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越来越少就是一个突出表现。
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自主招生大都强调要有学科专长、创新潜质。所谓的学科专长、创新潜质,对于理科生来说,就是在学科奥赛或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奖,对文科生来说或许要有作品、艺术特长等。而奥赛、特殊才能一般都需要时间和金钱的大量投入,它加重了考生和家庭的负担,也让家境普通的孩子处于不利地位。最后的结果是,农村普通中学甚至重点高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易获得自主招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