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勁鬆
2016年12月26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系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諸子百家及后世醫家、禪宗等都對此有所論述。其中,儒家在將天人關系與治國理政聯系起來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儒家經典《尚書》《春秋》等書中不時有君主的施政態度影響天時、國君失德引發災異的記載。漢代大儒董仲舒在此基礎上,提出天人感應學說,認為天意與人事交感相應,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祥災,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然而在天人合一學說中,最重要的並非天人感應思想,而是天人合德思想。儒家主要從效仿天地之道入手,將天地之道內化為人德,而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早總結出“天人合一”概念的張載,他在《正蒙·乾稱篇》中提出“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也正是從天道與人德合一的角度出發,將天人關系與《中庸》的誠明觀念結合起來。
經學史上對於《周易·乾卦》卦辭“元、亨、利、貞”四個字的解釋,很好地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宋代理學家程頤指出:“乾,天也。……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把“元亨利貞”解釋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很符合天道運行特點。而《周易》的《文言》傳則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這樣又把“元亨利貞”解釋為君子四德。
其中“元”代表君子元氣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