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佳
2016年12月07日10:51 來源:北京日報
制度文明絕不僅僅是“強制”的文明,更是改變行為方式、形塑社會風氣的文明。“八項規定”的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要求衍生制度,制度培育習慣,習慣涵養文化”的內在邏輯。接下來,在一以貫之用好成功經驗的同時,作風建設更要引導廣大領導干部把“行有所止”內化於心,養成為民、務實、清廉的習慣選擇、價值規范、文化自覺。
“八項規定”,一個改變中國的政治語匯,短短數百字,開啟了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激濁揚清的作風之變。
從提出到現在,四年間,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14.6萬余起,處理近19.7萬人。而數字背后是可觸可感的新氣象——粽子、月餅這些一度被“天價”異化的東西,重新成為老百姓慶祝佳節的應景美味﹔一些領導干部學會了手機團購,當上了駕校的大齡學員,坦言“還是回家吃飯好”﹔餐飲經營者摒棄過去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弊病,實實在在做起百姓生意……隨著曾經的“新規定”變成今天的“老規矩”,一些沉疴痼疾在約束與監督中冰融霧散。
許多事情,拉開一定的距離再觀察,視野往往更清晰。回望“八項規定”,看似僅是掀起作風轉變的一隻蝴蝶,實則是執政黨優化內部治理、提升治理能力的一大利器。有網友評價,“作風建設相當於給中國夢購買了一份‘政治保單’”。一定意義上確實如此,鍛造出更堅強的領導核心,營造出更清正的政治生態,實現中國夢就有了更強勁的引擎和保障。當前,我們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圓夢時刻,尤其需要從實踐探索中總結經驗,將管黨治黨在不少方面已有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