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2016年12月07日07:56 來源:光明日報
日前,講述華陰老腔藝人故事,展現傳統民間藝術傳承的電影《老腔》在全國上映。電影根據陝西老腔藝人王振中的真實故事改編,導演高峰希望借助影片喚起公眾的關注,將這門藝術傳承下去。然而,影片公映首日,全國影院幾乎零排片,就連老腔的發源地陝西渭南的影院也沒有排片。
《老腔》從2009年年底開始策劃,2014年拍攝制作完成,而今年才得以上映。六年磨一劍,導演和劇組對影片的市場期待不言而喻。影片的質量到底如何,目前尚缺乏市場口碑驗証,但前有制片人方勵為《百鳥朝鳳》跪求排片,這次有高峰呼吁“求關注”,文藝片排片的尷尬一再出現。
文藝片排片難題,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相對於資本驅動的商業大片,小成本制作的文藝片屬於小眾市場。站在院線方和資本的角度,排片少是市場規律下的正常選擇。但作為一種影片類型,文藝片又不可缺少,也擁有一定的受眾基礎。從國外的經驗看,文藝片很難媲美商業大片的排片率,不過不少國家都有專屬的藝術影院,可以滿足不同群體對於文藝片和經典電影的觀影需求。
在我國,觀影雖然已經成為平民消費,電影市場的規模,包括電影銀幕的數量近年來也快速增加,但由於電影工業起步較晚,目前電影市場的細分程度還較低,並未開發出有代表性的藝術影院,基本上所有影院都是大同小異,在排片上也就自然傾向於商業大片。這種背景下,文藝片在排片上受到冷落,其實有市場的必然性。
有業內人士曾指出,要讓文藝片走出排片上的困境,對於不同的影片採用分線發行的方式,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且中國電影的銀幕數量將達到4萬塊,已經具備了分線發行的條件。但分線發行不是無條件的,至少要做到對受眾群體的精准定位,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