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2016年08月19日09: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廉政賬戶,通俗地講就是“退贓賬戶”,即政府設立一個賬戶,黨政干部收受紅包禮金之后,如無法退還或收了之后又想上繳,都可以繳納到這個賬戶。日后一旦被查,憑繳款憑証,可減輕或免於處罰。據媒體8月18日報道,這個存在了將近16年的制度,目前正在逐步退出歷史舞台:四川、貴州、新疆、廣東等省區已陸續宣布撤銷廉政賬戶。
實際上,這個看似很有“創意”的“廉政賬戶”,從創立之初就很有爭議。支持的一方認為,有些官員收受賄賂是不得已的,甚至不收就會受排擠,“你可以不上車,但是不能擋大家的道”,因此有一個“退贓賬戶”,讓不想收錢的官員,既沒有拒絕賄賂顯得太“另類”,又能悄悄退錢將自己“洗白”,是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同時由於紀檢監察力量有限,許多受賄行為未必能一一查到,讓官員自己上繳,自動消化“腐敗存量”,也減少了查處腐敗的成本。
然而,這一有著美好初衷的“消腐”舉措,很快就被一些悟出門道的官員給玩壞了。由於多數廉政賬戶沒有嚴格執行繳款時要注明收錢時間、金額、事由的要求,有的臨近東窗事發,才把贓款存入廉政賬戶逃避懲罰。更有聰明的,多收少繳,把收受巨額賄賂的一部分存入廉政賬戶,作為腐敗“蓄水池”。如果被查,紀委掌握哪幾筆,他就說這幾筆已存入廉政賬戶了,找到了很好的“擋箭牌”。比如一個官員分兩次交了近兩百萬,每次有舉報紀委找他,他就說收的錢都上繳了。因為這個“蓄水池”很大,多次舉報的數額都沒有超過兩百萬,結果紀委也拿他沒辦法。由此可以看出,用廉政賬戶消除腐敗,最終是縱容了腐敗。
用廉政賬戶消除腐敗的另一后果,是助長了腐敗的風氣。不必當面拒絕賄賂,而是私底下匿名退贓,意味著默許黨政干部向腐敗行為妥協,而不是盡責和擔當。盡管有的黨員領導干部偷偷把賄款禮金存入了廉政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