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父亲的战斗青春

2025年09月27日08:39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前不久,居住在安徽省铜陵市的父亲收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父亲名叫于尚经,是一位14岁参军的抗战老兵,曾在海军部队服役多年,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1988年离休。2000年,时年73岁的父亲偕母亲来到北方,到我所在部队驻地探望我的小家庭,住了3个月。那是我从军以后和父母共同居住时间最长的一段日子。和父亲的日常交流多了,我对他的军旅岁月有了更多了解。

父亲曾随部队参加过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但抗战时期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给他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1942年11月的马石山突围战。

父亲是山东文登人,1927年出生。初小毕业后,日寇的入侵中断了父亲继续求学之路。1941年夏天,在八路军当侦察员的祖父回到村里,带着父亲前往离家十几里远的昆嵛山深处。在那里,父亲领到一杆马枪,成为胶东八路军第三兵工厂警卫连的一名战士,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父亲说,刚到部队时,他们三天两头转移。他曾见过一封鸡毛信,部队接信后迅速换防。长时间高强度行军,他的脚指甲被磨掉,脚底板长出厚厚的茧子。

1942年,胶东八路军第三兵工厂造出第一挺仿制捷克式轻机枪,准备送到前方指挥部。父亲清楚记得,那时班里接到命令,护送军火物资到栖霞县牙山根据地。他们出了昆嵛山,几天后抵达与栖霞县接壤的崖子。

那一天,他们正准备在村里吃早饭,枪声突然响起——是“扫荡”的敌人来了。西去牙山已不可能,紧急之下,父亲他们就地掩埋了携行多日的军火物资,沿着一条河道向南转移。他们原计划找一条渔船从海上绕回文登,可是在敌人大规模“扫荡”下,他们只能改变方向,后来就上了马石山。

马石山,正是敌人那一次“扫荡”计划的最后合围点,数量庞大的日伪军从四面八方向马石山压过来。

入夜后,敌人加强戒备,层层设卡布哨,在山下燃起一座座火堆。父亲回忆,当时情况危急,只能抢在敌人还未发起总攻前坚决打出去、冲出去。下半夜,班里就近联合当地一支小分队一起行动,找到敌人包围相对薄弱之处撕开缺口,掩护部分群众冲了出去。安全突围后,父亲他们向东急行军,数天后回到连队,接着参加反“扫荡”保卫兵工厂的战斗。

当时,讲起战斗在马石山的往事,父亲还特意在纸上写下班里其他9名战友的名字。我把那张纸保存下来,可惜几次搬家后遗憾地找不到了。但我记得父亲口中战友们的特点:班长会念经,可能入伍前是出家人;副班长在海边长大,会驾船;班里还有一个从敌军俘虏过来的战士,等等。

近两年,高龄的父亲记忆力大不如前,战友的名字也说不全了。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的第6天,和父亲在一起的姐姐突然打来电话,激动地说父亲想起了全班战友的名字,并写了下来——

胶东八路军第三兵工厂警卫连二班:班长李永勋,副班长焉惠乔,战士龙云华、王保序、严锡祯、王秀敏、邢延庆、毕书俭、宋永江、于尚经。

父亲对姐姐说,大个子龙云华是机枪手,名字要写在前面,王保序是副机枪手。父亲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后。显而易见,那年只有15岁的父亲,可能是班里年纪最小的那一个。谁能想到,这个前一年参军时个子还没有步枪高的少年,在入伍一年后,就英勇地通过了马石山突围战的考验。(于文贵)

来源:解放军报

(责编:王潇潇、彭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