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瑞
2018年03月12日10:01 来源:先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因此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经济高质量稳健发展的改革方略。
一、如何深刻认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变革。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的结构性分化已显露端倪并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结构与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和创新,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正因为如此,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契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抉择。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要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将从发展数量和效益提高向发展质量和效率提升转变,要更注重质量提升和惠及民生,引领消费升级;要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支柱产业将逐步由传统产业转向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另一方面,要立足生产和生活消费升级的需要,推动传统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向质量提升、绿色低碳、服务优化、品牌高端等方面发展。
第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重大举措。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现代化经济体系从服务对象视角上考量,是实体经济的现代化,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创新体系,是服务实体经济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现代化的经济制度体系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都是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重大举措。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发展先进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争取弯道超车,培育世界领先企业,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为实体经济提供创新环境、创新动力、创新活力。
第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彰显消费在经济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强劲动力。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消费,包括“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等。在过去五年中,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今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和拉动作用还会更加突出。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目前我国供给的产品质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还落后于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与以往利用补贴政策促进消费的方法不同,未来激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更多的有效供给,在改革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促进消费由“加法”式升级转变为“乘法”式升级,从而激发出更多的中高端消费和消费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第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大内生动力。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强大,首先体现为实体经济的强大。实体经济的有效供给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供给侧看,目前我国很多产业的规模都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我国经济仍存在质量总体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特别是面临着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与发展空间有限的挑战。要进一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开拓新的增长空间,就必须尽快实现增长模式从传统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提升,把供给侧的要素驱动转到全要素创新驱动。
第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任何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都是社会主要矛盾与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手段的统一。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手段,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充分均衡全面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在创新中构建成都产业大生态圈
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都正在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应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等大区域经济载体和经济带,构建成都产业大生态圈,在广袤沃土上深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打开中国经济增长之“锁”提供成都担当、成都作为和成都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上曾指出,“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以创新之“钥”打开增长之“锁”,正是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成都要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产业现代化注入创新动能。当前,成都已经拥有多个千亿级产业以及其他颇具潜力的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轨道交通产业等,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都有一定的竞争力。然而,成都虽然在某些新兴产业布局上抢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