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加強法治合作 共建周邊命運共同體

——第七屆中國—東盟法治論壇綜述

本報記者 金 歆

2025年11月24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1月20日至22日,由中國法學會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東盟法治論壇在重慶舉行。論壇上,來自中國和東盟國家以及國際組織的法學法律界人士,圍繞“加強中國—東盟法治合作,共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主題,展開交流對話。

  與會嘉賓表示,中國和東盟國家間應加強法治經驗和法律學術交流,深化法律、規則、標准對接,健全打擊跨國犯罪、化解跨境爭議等執法司法合作機制,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高水平法治合作助力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取得新成效。

  服務跨境經貿合作,健全國際商事調解

  10月28日,中國與東盟簽署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本次論壇上,如何進一步完善國際經貿法律規則、護航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成為與會嘉賓關心的重要問題。

  在論壇閉幕式上,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洪祥宣讀了《中國—東盟法治合作倡議》。倡議提出:“共同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支持《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相關協議的落實”“加強在貿易便利化、海關合作、多國多園、陸上貿易規則等方面的法律協調,增進在知識產權保護、反不正當競爭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外貿產品標准、技術法規與合規評定等方面的法律合作”。

  “東盟已連續多年穩居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兩者之間的經貿投資關系越來越密切。”國際調解院秘書長鄭若驊說,這必然要求各方在法治領域進一步加強協作,促進國際法治合作,繼而做到穩定預期、化解風險、保障合作成果。

  柬埔寨最高法院總檢察院副總檢察長潘·萬拉特在論壇上致辭時表示,中國與東盟的法治合作,是實現和平、穩定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完善的法律框架具備如下功能:提升商業信心、保護投資者權益、便利跨境貿易、推進科技創新。

  完善跨境法律糾紛爭議解決機制,是中國、東盟法律合作的重要方面。如何更好運用國際商事調解,是本次論壇探討的重要內容。

  在分論壇之一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商事仲裁論壇上,重慶仲裁委員會(重慶國際商事仲裁院)發布《重慶推進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成果》,系統展示重慶在國際一流仲裁機構建設、國際一流仲裁人才隊伍建設、國際商事仲裁服務高地建設取得的成效。

  “國際一流的仲裁機構,不僅僅體現在案件數量或規模上,更體現在規則的輸出力和裁決的國際公信力。”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劉艷紅建議:推進程序數字化與智能化,建設線上仲裁、電子送達、智能審理等體系,提升效率與透明度﹔完善裁決邏輯的國際兼容性,既要符合國際商事仲裁慣例,又要彰顯中國法治文化的理性與公正﹔打造國際化仲裁人才梯隊,為中國仲裁贏得國際話語權。

  “新修訂的仲裁法進一步完善了涉外仲裁制度,支持我國仲裁機構‘走出去’和境外仲裁機構‘引進來’,鼓勵參與國際投資仲裁。”海南國際仲裁院理事長王帥表示,海南國際仲裁院將借助海南自貿港即將封關運作的契機,積極拓展仲裁服務領域,滿足自貿港多元化、多層次的法律服務需求,塑造自貿港仲裁法律服務的核心競爭力。

  治理打擊跨境犯罪,共同維護區域安全

  跨境犯罪協作治理是新形勢下中國—東盟法治合作的重要方面。

  “當前,跨境犯罪,特別是電信網絡犯罪等新型犯罪不斷涌現,給區域安全與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在論壇全體會議上,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宮鳴表示,“我們願與東盟國家司法、檢察機關持續深化務實合作,進一步暢通司法協助渠道,完善信息交流與個案協查機制,共同提升打擊跨境犯罪效能,切實維護本地區安全與穩定。”

  “人口販賣、洗錢、毒品犯罪和網絡犯罪等非傳統犯罪不僅對各國的法治構成嚴重威脅,也對地區乃至國際的和平與穩定帶來嚴峻挑戰。為有效應對此類犯罪,各國必須攜手合作,共同作出承諾。”緬甸法律事務部副部長兼副總檢察長坦林烏表示,緬甸是多項打擊跨國犯罪國際公約的締約國,還與周邊國家簽訂雙邊司法協助協定,以進一步深化相關合作。

  論壇上,不少嘉賓提出,當前跨境犯罪治理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部分國家法律制度差異較大導致規則銜接不暢,新型犯罪的法律適用存在爭議,司法協作的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分論壇之一的中國—東盟跨境犯罪治理論壇上,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孫海龍結合實踐提出建議:深化規則互認,構建統一協作基礎,就常見犯罪的定罪量刑標准、証據採信規則達成共識﹔強化機制聯動,提升打擊治理效能﹔推進科技賦能,破解跨境治理難題﹔加強人才交流,筑牢能力建設根基。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程雷就優化我國涉外刑事管轄、跨境証據的審查規則等問題提出立法建議。他表示,例如跨境網絡取証,應當遵循《聯合國打擊網絡犯罪公約》的精神,增加規定全天候電子數據取証合作機制,簡化國際合作程序,對於重罪案件應當建立並實現快速保全、披露、實時收集等相互協助機制,明確跨境數據調取的權限、范圍、程序。

  培養涉外法治人才,推動學術交流互鑒

  “我國與東盟各國經貿合作潛力巨大,東盟各國法律體系的多元化,使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尤顯迫切。”在分論壇之一的中國—東盟法學院院長論壇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梅夏英說。

  對此,梅夏英建議:強化國家統籌與頂層設計,制定專項規劃、設立專項資金、推動育用銜接﹔加強涉外法治理論研究與學科交叉融合,深化東盟相關法律領域研究,推動法學與外語、國際關系、區域國別研究等學科交叉融合﹔構建多元化培養體系。

  論壇上,不少嘉賓分享了在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

  中國—東盟法學院執行院長、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院長陳星介紹,中國—東盟法學院整合東盟語言、師資、教材、研究、研訓平台、法律實踐六大資源,打造一體化的東盟區域國別法治人才培養體系。“未來,中國—東盟法學院將進一步優化東盟語言與法律課程的融合機制,拓展與東盟國家高校及司法機構的合作深度,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力爭培養更多符合國家戰略需求、適應東盟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涉東盟法治人才。”陳星表示。

  西北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朝琦表示,西北政法大學堅持以實踐為導向,通過模式重構與機制聯動,構建了“高校—實務部門—國際組織”三方協同的人才培養體系,並逐步拓展與東盟國家律師事務所、企業及高校的深度合作,持續提升人才國際競爭力與區域適應力。

  不少嘉賓還就未來進一步加強中國和東盟法學院校間合作提出建議和願景。越南河內法律大學副校長黃春洲提出五點倡議,包括構建區域內可互認的法律課程體系、建設區域法律咨詢診所網絡、推動學術流動與聯合發表、舉行夏令營與多語言模擬法庭比賽、建設法律語言網絡與開放術語庫等。

  老撾司法部國家司法學院院長帕紹特·薩萬德表示,國際合作在促進法律教育、聯合研究和信息交流方面有重要作用,由衷地希望與各國機構交流經驗,共同開發法律課程。

  在論壇上,“中國—東盟法學教育與研究聯盟秘書處”揭牌。

  “聯盟的成立將成為連接中國與東盟法學智慧與力量的橋梁,匯聚各方優質資源,聚焦法治人才培養、前沿法律問題研究與法律文化交流互鑒,為區域法治協同與發展注入新動能。”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張曉君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4日 06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