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蒙潞
2025年11月24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科研服務不該是單向的,而應在與學者們的溝通中形成啟發和引導,讓他們的“解題能力”更好匹配現實所需
建設科技強國的征途上,科學家們是沖鋒在前的“主角”,我和同事們則在幕后默默支持他們。作為一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我願以“科研鋪路人”“創新同行者”自勉。我的“主角故事”,就是要讓更多主角閃耀登場。
如果把科研比作種庄稼,那麼項目申報就是為創新“金種子”尋覓沃土、規劃生長的過程。沒有這關鍵的第一步,許多優秀的構想便難以獲得充分的滋養,甚至可能無法“開花結果”。但也恰是這第一步,讓不少科研人員犯了難。我們的工作,就是幫他們“鋪路架橋”,打通從想法到項目的堵點。
記得一名剛回國的青年化學教師,懷揣“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的前沿構想,卻對申報流程和規范感到陌生,幾次申請都碰壁了。我陪著她反復打磨申報材料,將立意從寬泛的“機理探索”聚焦於具體的產業瓶頸﹔把創新點從籠統的“新材料性能好”深化為“近表面氧遷移動態穩定機制”闡釋……當項目最終獲批國家青年科學基金,她激動地對我說:“沒有你,這個科研項目恐怕就只能停留在科學設想了。”所謂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自己雖不是科技成果的直接創造者,但能成為創新鏈條上的一環,讓優秀的種子不被埋沒、讓創新的火花得以閃光,同樣意義非凡。
讓科研人員專長與國家戰略需求同頻共振,是科研服務的核心課題。我們的角色,不是簡單的“傳聲筒”“中轉站”,而應是善解人意的“翻譯官”、精准對接的“黏合劑”。唯有自己先沉下心去,悟透政策導向、摸准科研方向,才能促二者雙向奔赴、精准契合。
曾有一名深耕基礎理論的老教授,起初對應用類項目十分抵觸,認為這偏離了理論初心。我研讀他的學術成果,發現其理論模型在職業教育方面獨具價值,便試著建議:“可否基於您的研究,構建一個診斷工具,剖析地區招工難與就業難並存的原因?進一步還能設計課程動態調整機制,用理論指導實踐,也用現實驗証理論。”這番話觸動了他,於是便有了一份“教產城”協同發展的創新研究。科研服務不該是單向的,而應在與學者們的溝通中形成啟發和引導,讓他們的“解題能力”更好匹配現實所需。
科研之路無坦途,10次申報可能隻有1次成功。作為項目管理者,我們如何看待失敗,直接影響科研人員的創新勇氣。因此,科研服務既要錦上添花、為成功者喝彩,也要雪中送炭、予探索者支持,努力營造一個鼓勵嘗試、寬容失敗的創新生態。
有老師連續3年申報某國家級項目都遺憾折戟,每次失敗后,我都勸他不要灰心,和他一起逐句分析評審意見。雖然最后項目仍未獲批,但科研思路已愈發成熟,明年他還要再次申請。專業的幫助、包容的環境,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創新資源。與科研人員一起,把每次申報都看作鍛煉,將評審意見轉化為前進的階梯,才能在一個個具體而微的改進中走向成功。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這為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也讓我們感到使命在肩。每當收到學校老師們獲批項目的証明,或得知他們的新技術應用於重大工程、惠及民生時,我的內心充滿了激動與自豪。未來,我將繼續堅守這片“疆場”,以更專業的能力、更溫暖的陪伴,當好創新路上的同行者,與廣大科研人員一道,促更多成果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作者為遼寧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基金項目管理科工作人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4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