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

——雪域高原上的改革先行者孔繁森

王巍 張芃樸

2025年11月22日08:59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孔繁森(1944——1994年),生前系西藏自治區阿裡地區地委書記。在改革開放初期,孔繁森兩度援藏、一朝留任,以改革思維破解封閉落后困局,以務實作風促進民族團結與社會穩定,為西藏特別是阿裡地區的現代化進程注入強勁動力,成為邊疆改革事業的開拓者。1994年,孔繁森因公犧牲。2018年,孔繁森獲“改革先鋒”稱號,被譽為“新時期的雷鋒”“90年代的焦裕祿”。

孔繁森出生於山東聊城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8歲時應征入伍,復員后在聊城地委機關工作。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抽調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時任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欣然報名。1979年的春天,孔繁森告別年邁的父母、體弱的妻子和三個年幼的孩子,毅然踏上前往西藏的征程,出任崗巴縣委副書記。這片海拔4700多米的土地,高寒缺氧、風雪肆虐,年平均氣溫不足2℃,生存環境的惡劣超出想象。

彼時的崗巴,農牧業發展滯后,群眾生活貧困。孔繁森深知,改變貧困面貌必須打破思想桎梏,推行體制機制革新。他帶頭落實“兩個長期不變”政策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農牧區發展注入制度活力。為了讓政策落地生根,他白天與群眾一同揮汗田間、放牧草場,夜晚提著馬燈逐家走訪,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宣講改革政策。在昌珠水庫修建工地上,他與農牧民同吃糌粑、同住帳篷、同干重活,雙手磨出厚繭,與群眾結下魚水深情。為更好地融入這片土地,他潛心學習藏語、尊重民族習俗,從“山東干部”真正轉變為“西藏干部”,用真誠架起民族團結的橋梁。

1981年首次援藏期滿返魯后,孔繁森繼續不斷向崗巴寄送良種、農具和技術資料,將內地的發展經驗轉化為藏區脫貧的思路舉措。這份跨越千裡的牽挂,早已埋下他再度返藏的伏筆,更彰顯出援藏干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擔當。

1988年,組織再次召喚,孔繁森毫不猶豫地二次進藏,出任拉薩市副市長。赴任伊始,他便將目光聚焦於民族地區發展的根本——教育。“教育興則民族興,教育強則邊疆穩”,抱著這一信念,他在數月內踏遍全市8個縣區,走訪了所有公辦學校和半數以上鄉村小學,摸清了教育發展的“家底”。1988年12月27日,他在工作筆記中凝重寫下:“存在問題:沒有愛國主義教材、西藏歷史、地理教材,教師講起來沒有針對性……”這份清醒的認知,成為他推動教育改革的起點。

為擺脫教育困境,孔繁森扛起改革大旗:積極奔走爭取資金政策支持,倡導“人民教育人民辦”理念,推動集資辦學與社會捐助相結合﹔嚴格督促教育經費落實,優化資源配置,著力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在他的推動下,經過幾年的努力,拉薩教育實現歷史性跨越,輟學現象基本消除,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升至80%,一批批藏族孩子走進課堂,開啟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征程。

1992年底,第二次援藏期滿,當組織任命孔繁森為阿裡地委書記時,他沒有絲毫猶豫。阿裡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這裡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年平均氣溫低至0攝氏度以下,是西藏最艱苦的地區之一。但他堅定表示:“越是邊遠貧窮的地區,越需要我們為之去拼搏、奮斗、付出。”

“阿裡的貧窮,是我們的恥辱﹔率領群眾致富,是我們的天職。”初到阿裡,面對滿目荒涼與貧困,孔繁森在工作筆記中寫下這句沉甸甸的誓言。一到任,他就迅速召開會議,在全區開展大走訪大調研、解放思想大討論,促使各級干部轉變觀念、開拓創新。為找准發展出路,他在不到兩年時間裡,跑遍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行程達8萬多公裡,相當於繞地球兩圈。高原的風雪吹裂了他的皮膚,強烈的紫外線晒黑了他的臉龐,但他腳步不停,最終摸清了阿裡的發展優勢——畜產品、礦產、旅游、邊貿、人口少和政策紅利。

基於調研成果,孔繁森提出清晰的發展思路:“以農牧業為基礎,以能源、交通、通信為重點,以外貿、旅游和礦產開發為先導,以科技、教育為依托,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為將藍圖變為現實,他帶隊赴北京,輾轉十幾個國家部委,破例爭取到2580萬元項目資金和救災款,讓阿裡進入國家建設宏觀布局。在他的帶領下,阿裡地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1994年國民生產總值達1.8億元,同比增長37.5%。

為把醫療改革推向深入,他牽頭構建縣醫院、鄉衛生院、村衛生室三級醫療網絡,通過爭取資金完善基礎設施,顯著提升了阿裡地區的醫療條件,解決了醫療資源下沉難題。他始終隨身攜帶一個小藥箱,在下鄉調研工作之余為群眾送醫送藥,甚至為70多歲肺病危重老人親口吸痰救命,被群眾親切喚作“藥箱書記”。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考察邊貿途中不幸遭遇車禍,以身殉職,將50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他摯愛的雪域高原。如今,那個伴隨他走遍高原的小藥箱已成為國家一級文物,它承載的不僅是治病救人的藥品,更是共產黨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赤子初心。他用生命踐行了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承諾,為老西藏精神鑄就了不朽豐碑。

孔繁森以“我是黨的干部,服從組織安排”的絕對忠誠,“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的赤子情懷,為老西藏精神寫下最生動的注腳。在孔繁森精神感召下,一批批援派干部以“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韌勁投身邊疆建設,推動西藏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責編:溫璐、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