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青海因地制宜發展非遺特色產業

針線筆觸,繪出高原五彩斑斕(活力中國調研行)

本報記者 龔仕建 曹繼煒 閆俏秀

2025年08月19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五色畫筆游走,唐卡畫師創新內容、畫法﹔七彩繡線穿梭,盤繡繡娘勾勒生活美景﹔繁花圖案層疊,藏毯藝人編織致富產業……近年來,青海省依托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蹚出一條發展非遺特色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仁俊畫院,兩名年輕畫師正在繪制一幅特殊的唐卡。這幅唐卡呈現了天津地標“天津之眼”與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今年是天津援青15年,為了表達黃南人民的感激之情,我們特地准備了這幅唐卡作品。”仁俊畫院辦公室主任多杰才讓說。

  當地唐卡畫師在內容和畫法上進行創新,既保留傳統手工技藝,又融合時代元素。越來越多的人走近唐卡、了解唐卡。

  從2011年至2024年,以唐卡為代表的熱貢藝術文化產業收入從2.4億元增長到10.8億元,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的熱貢藝術相關企業已有5家。

  近年來,黃南州對唐卡“白描”、“彩繪”、礦物質顏料制作等技藝進行搶救性保護,通過多種方式記錄熱貢藝術的技藝展示過程,助力熱貢藝術傳承。

  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的一座農家小院,年近六旬的張卓麻什姐捏著針,在黑色布面上盤繞出美麗的金色弧線。針尖起落間,一朵層層疊疊的太陽花綻放開來。

  幾年前,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班彥村成立盤繡協會,建成盤繡園。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族盤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卓麻什姐第一時間加入盤繡園,並通過傳幫帶,帶動14名繡娘拿起針線,其中11人獲評各級非遺傳承人稱號。盤繡園共有145名繡娘參與制作,目前推出500余種文創產品,年均承接企業訂單7.5萬件,訂單收入達300萬元,產品遠銷海外,繡娘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

  從一村到一縣,盤繡產業在當地發展迅速。近年來,互助縣組織繡娘參加高校培訓班,組織產業帶頭人傳幫帶,累計培訓繡娘4000余人,在5所學校開設非遺興趣課堂,為青少年面對面教授盤繡技法。

  除班彥村盤繡園外,互助縣還建成了阿媽手作、阿姑繡等一批盤繡工坊,2022年至2024年累計實現盤繡產值9470萬元,年均增速約5%。

  坐在新居小院裡,張卓麻什姐繡著帆布包上的圖案:“以前就是自己穿衣用度的活計,沒想到它能給大家的日子帶來這麼大改變。”一針一線裡,繡娘們繡出了新生活。

  藏毯在青海有3000多年的歷史。曾經,手工編織技藝費時費力,家庭式作坊和小規模生產的模式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加牙藏族織毯技藝的傳承面臨危機。

  轉變思路,技術賦能,藏毯產業轉型升級。在西寧市南川工業園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2號車間,十幾名工人正在對一張巨幅藏毯進行后期處理。剪刀上下翻飛,大紅鯉魚就從平面轉為立體,栩栩如生。

  “這張藏毯長31.95米、寬13.55米。”工作人員李曉雯介紹。接到訂單后,車間設計研發部門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智能生成多款地毯圖案。設計師精准標注經緯線和色彩位置,為制作提供便利。

  在保留傳統手工編織地毯工藝的基礎上,聖源地毯增加了機織地毯、手工槍刺地毯兩種制作工藝。地毯染色車間擁有包含4萬多種色彩的色庫系統,能夠規模化、定制化生產款式精美、色彩豐富的藏毯。

  加牙藏毯的知名度越來越高。2024年,聖源地毯營業額達1.19億元,出口額超過970萬美元。今年上半年,聖源地毯出口額同比增長8%以上。目前,西寧市湟中區建成藏毯加工點97個,吸納從業人員6000多名,人均年收入6萬元。

  以非遺為筆,青海省繪制出一幅五彩斑斕的特色產業發展新畫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9日 04 版)

(責編:彭曉玲、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