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英雄路③
王 者
2025年08月19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保持清醒頭腦、積極態度、務實作風,找到解決問題的有利條件,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
走進山東臨沂莒南縣板泉鎮淵子崖村,微風拂過,蟬鳴清脆。村北頭,抗日烈士紀念塔巍然矗立。1941年,面對日偽軍圍攻,村民用土槍、農具與敵軍殊死搏斗。
穿越時空,“誓死不做亡國奴”錚錚誓言依舊嘹亮,紅色基因浸潤的莒南大地發展面貌翻天覆地。歷史與實踐的交融,傳遞著一股子充滿力量感的勁。
共克時艱的拼勁,筑牢向好發展的地基。1944年,羅榮桓率八路軍115師某部駐扎莒南縣石泉湖村,遇到缺水困境。村民從“牛蹄窩蓄水”自然現象中捕捉靈感,將石塊壘起,砌出200立方米的蓄水壩,一泓清水至今仍碧波蕩漾。當年軍民有水吃了,如今莒南也建成現代化水網,總蓄水量達5.9億立方米,供水系統延伸至每個村。從200立方米到5.9億立方米,從“救命壩”到“發展渠”,背后是群眾智慧的托舉、技術進步的支撐、為民造福的初心。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遇到困難,同心協力、攻而克之,美好生活的活水就會源源不斷。
融合資源的巧勁,拓寬鄉村全面振興的空間。莒南洙邊鎮的茶溪川田園綜合體,萬畝茶園郁郁蔥蔥,採茶人哼唱著《沂蒙山小調》。這裡曾是抗戰時期的重要交通線,現在推動紅色資源與現代產業相融合。傳遞情報的崎嶇小路,成了觀光步道。革命先輩隱蔽作戰的山林,長滿鮮嫩的茶葉﹔通過直播間,村裡年輕人正讓漫山茶香飄向全國。一個田園綜合體,帶動周邊21個村庄抱團發展,吸引1000多人就業。紅色資源是可以活態傳承的寶貴資源,找准了方向、選對了方式,這份活態就有了發展活力。
創新創造的闖勁,支撐自立自強的事業。沂蒙革命紀念館,一門鑄造精良的鐵炮,由淵子崖村村民自創而成。當時的鋤頭、鐵鏟等“鐵家伙”,也被做成“炮彈”,憑此打退敵人多次進攻。離開紀念館,驅車50公裡,來到山東百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經過上千次實驗,企業成功研發出超純電子級芯片拋光液原料,填補國內相關領域空白。從自制兵器到自主研發,從戰場到市場,創新創造的內核一以貫之。無論處於何種階段,無論面對何種圍困,只要有闖的精神、鑽的勁頭,就能想出好法子、蹚出新路子。
向前發展,總會面臨各種挑戰,過程中也孕育著各樣機會。危與機,是前進中遇到的常見事,只要有勇氣、有信心,敢突破、善創新,就不必畏懼。這也是一種“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的心勁。無論山村、縣域還是一個區域,推動高質量發展,會遇到舊方式與新期待、老套路與新要求之間的調適轉換。這都需要保持清醒頭腦、積極態度、務實作風,找到解決問題的有利條件,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強化共克時艱的堅定,落實盤活資源的行動,推動生生不息的創造,事業發展的天地定會更加廣闊。
烽煙已遠去,精神恆久遠,奮進正當時。在莒南大店鎮山東省政府和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院內的沂蒙根據地群眾工作展館,一場沉浸式紅色教育課堂正在進行,前來研學的學生們化身淵子崖村村民,“穿越時空”為抵抗侵略絞盡腦汁,精神賡續化作孩子們額頭滲出的汗珠與泛紅的眼眶。由此,歷史厚重感與時代創新性扑面而來﹔由此,新一代的傳承與新時代的進程也交相輝映。從中,更能看到前途、看到未來。
(作者為本報山東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9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