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8日09:28 來源:學習時報
採訪對象:金能籌,1941年10月生,福建閩侯人。1983年2月任福州市委常委兼市委秘書長。1984年3月任福州市委副書記,其間先后兼任市委秘書長、市紀委書記、市政協主席。1993年2月任福州市市長。1995年5月任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兼省委統戰部部長。2010年5月退休。
採 訪 組:邱 然 黃 珊 陳 思
採訪日期:2017年6月8日初訪,7月10日再訪,2020年1月7日核訪
採訪地點:福州市金能籌家中,福州市芳沁園,福州西湖大酒店
採訪組:請您講講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制定實施戰略規劃的情況。
金能籌:1990年以前,福州市作為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競爭力和其他省市存在一定差距。習近平同志主持福州市工作以后,高瞻遠矚,以科學的眼光,集思廣益謀劃福州的發展。他親自牽頭,開展福州發展戰略研究,制定《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在這個過程中,他強調調研是工作思路的源泉,是提高決策水平的有效途徑。當時,全市組織了1600多名干部,圍繞581個課題,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北上南下到國內許多先進地區考察取經,形成367篇調研報告。之后又邀請各個領域100多位專家學者進行論証,組織市直機關、縣市區領導、市直大中型企業領導和基層的同志,開了幾十場征求意見座談會,還通過晚報發動了3萬多名市民參與問卷調查。這個“萬人問卷、千人調研、百人論証”的過程歷時半年,《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十易其稿,經市委六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為福州未來3年、8年、20年經濟社會發展描繪了清晰藍圖,所以稱作“3820”工程。這個戰略構想符合福州的實際情況,促進福州由濱江型城市向濱海型城市跨越,由河口港向海濱港發展,工業經濟也加快向江陰、羅源灣兩個港區南北兩翼集聚。現在回過頭來看,“3820”工程的戰略目標已經如期實現,而且與實際發展完全吻合。
這個戰略構想形成以后,“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等戰略構想隨之應運而生。基於對世界經濟發展格局和趨勢的深刻洞察,習近平同志開始構思“海上福州”發展戰略。“海洋”這個關鍵詞在實施“3820”工程、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實踐中,早早被提上議事日程。1994年5月26日,福州市在平潭召開建設“海上福州”研討會。當年6月12日,市委市政府出台《關於建設“海上福州”的意見》,在我國沿海城市中最早發起向海洋進軍。《意見》明確提出:“福州的優勢在於江海,福州的出路在於江海,福州的希望在於江海,福州的發展也在於江海。”思路和方案清晰了,全市上下以“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精神,比學趕超、力爭上游,很快沿著這個思路和方案發展起來了。在習近平同志親自領導福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6年中,福州經濟年均增速都在20%以上,經濟總量從全國省會城市第12位躍升到第9位,財政收入翻了兩番,福州進入發展最快的時期,成為東南地區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這個時期的工作,奠定了福州20年快速發展的堅實基礎。習近平同志在福州的一系列探索和實踐,已經成為福州的寶貴精神財富,成為引領福州人民不懈奮斗和追夢的源源不絕的動力。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有很開闊的國際視野。請您講講他在任期間的“鼓嶺故事”,還有他推動福州與美國塔科馬市結成友好城市的經過。
金能籌:鼓嶺的故事,現在已經廣為人知了。1992年春天,習近平同志從《人民日報》上看到一篇文章《啊!鼓嶺》,說的是一位美國老太太伊麗莎白,對中國一個叫鼓嶺的地方充滿眷戀和向往的故事。伊麗莎白的丈夫彌爾頓·加德納,生前是美國加州大學的物理學教授,1901年隨父母來到中國福州,在這裡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1911年,加德納全家回到美國,此后幾十年裡,加德納一直想回到中國看看,但因為種種原因,直到去世前也未能如願。后來,伊麗莎白在中國留學生幫助下,了解到丈夫心心念念的“鼓嶺”就在福州市,渴望替丈夫圓夢。習近平同志讀完這篇文章,放下報紙后就通過對外友協邀請加德納夫人來榕城訪問。她來的時候,習近平同志親自接見她,還送給她一個工藝品花瓶作為禮物,並授予她“福州市榮譽市民”的稱號。這一舉動,令這位美國平民老人非常驚喜、非常感動。
習近平同志主持福州市工作期間,還直接推動了福州與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結成“姐妹城市”。這件事情的緣起,要從1993年10月在福州市舉辦的北美建筑博覽會說起。時任塔科馬世界貿易中心執行董事的考妮·培根向我轉交了他們的市長寫給福州市的一封信,信中希望能與福州結成友好城市。習近平同志知道這個事情以后,於當年11月3日,率團訪問塔科馬市,並與市長魏可人親切會談,探討建立友好城市的可行性。訪問期間,習近平同志考察了這座城市的城市規劃、文化、教育領域的具體情況。之后,在他親自推動下,友好城市的締結進展非常迅速。
1994年11月,培根女士作為塔科馬市長魏可人的全權代表訪問福州,當天就簽訂了友好城市協議。那天,我代表市政府簽字,習近平同志與美國駐廣州總領事作為見証人出席簽字儀式。從此以后,兩座城市在教育、文化和體育運動等領域展開了密切交流。可以說,福州與塔科馬兩市的友好合作,是習近平同志一手推動並完成的。
那個時期,中美關系正處於低潮。習近平同志通過這些工作,增進了中美兩國的民間交往,也為中美關系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到省委工作后,分管統戰工作,您當時任省委統戰部部長。請您具體談談當時統戰工作的開展情況。
金能籌:1995年,習近平同志任省委副書記,分管的工作包括統戰,我任省委統戰部部長,有幸繼續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工作。習近平同志對統戰工作非常了解、非常重視。
我任省委統戰部部長時,前任部長已經調離5年了,統戰部原來老的辦公樓拆掉了,辦公室都是借用的,隻有一個副部長主持工作,在社會上也沒什麼影響。而福建省是統戰大省,海外閩籍僑胞、台胞多,非公經濟人士多,統戰工作面寬、線長、任務繁重。
習近平同志的父親習仲勛同志是我黨統戰工作的卓越領導人。習近平同志耳濡目染,對統戰工作也非常熟悉、非常重視。在他的領導下,福建統戰工作很快擺脫了原來的被動局面,進入一個大發展時期。開展工作之初,習近平同志深入調研。1996年,省委召開全省統戰工作會議,全面部署統戰工作,習近平同志在會上作了報告。會后,省裡還下發了《中共福建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與民主黨派無黨派代表人士合作與協商的意見》。
這個會開得很好,內容豐富,意義重大,解決了許多問題,而且把統戰部門的各項工作重新“激活”了。很多“老統戰”反映,習近平同志這麼重視統戰工作,開這麼大規模的統戰工作會議,部署得這麼全面,在福建的統戰工作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這次會議之后,習近平同志對統戰工作持續密切關注。他多次召開座談會,邀請各界黨外人士參加,舉辦聯誼交流活動。在這個基礎上,他把很多工作加以制度化、規范化。
在習近平同志的倡導和推動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建設在福建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建立了省委領導與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負責人、無黨派代表人士聯系交友制度﹔黨外人士通報會、協商會、“雙周座談會”等制度進一步健全﹔省政府成員會議和有關經濟工作專題會議邀請民主黨派負責人列席形成制度﹔邀請民主黨派負責人參加重大外事活動實現突破﹔省政府部門與民主黨派的對口聯系進一步加強﹔邀請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代表擔任政府部門和司法機關特約監督員形成制度﹔民主監督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習近平同志還積極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代表就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以及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考察調研。他還多次親自召集省有關部門負責人會議,聽取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調研成果匯報,要求認真研究並反饋情況。在他分管統戰工作期間,每季度都組織民主黨派成員到省內考察調研,每年組織一次到省外學習考察,為他們參政議政創造良好條件。
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抓好黨外干部的培養和選拔,為他們創造良好工作環境,並親自指導,統籌考慮。在他主導下,100多名黨外人士成為考察對象,其中有一些同志后來走上了重要領導崗位。
習近平同志還主持制定了“1996年—2000年全省統一戰線干部培訓計劃”。在他直接領導和具體指導下,全省各級黨委和統戰部從基層抓起,加強黨外干部培養工作。在1999年福建縣級換屆中,全省有61個縣區選出黨外副縣區長,佔縣區總數的71%﹔一批黨外干部也走上了縣區政協的領導崗位。此外,他還指導推動黨外干部擔任政府部門領導職務,省市縣政府四分之一以上部門都選配黨外干部擔任領導職務,黨外人士實職安排取得巨大突破,從華東地區倒數位置躍居前列。通過這些工作,全省建立了一支結構合理、人才濟濟、強有力的黨外后備干部隊伍,為不斷發展和壯大福建的統一戰線打下了良好基礎。
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海外港澳台代表人士的統戰工作,他親自出面接待來訪的重要團體,倡導並親自參加每年分別在深圳、珠海召開的港澳地區政協委員、省海聯會理事座談會,把工作做到前沿。
習近平同志開展統戰工作非常善於創新。前面講的定期在深圳、珠海召開港澳人士座談會,把工作做到前沿,就是從實際出發的大膽創新。再比如,以前,省裡幾家統戰工作部門隸屬於黨委和政府的各個方面,相互之間的溝通較少,協調不夠,“統一戰線不統一”成為一個老大難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習近平同志在省裡建立了統戰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省委辦公廳牽頭,他來主持,定期把幾個涉及統戰的單位集中在一起,交流協調工作,進行統一管理。在他擔任省委副書記分管統戰工作期間,先后召開了十一次統戰工作聯席會議。這個舉措,在全國開創了先例,為解決“統一戰線不統一”的問題提供了成功經驗。
這裡,我還要說一說,在一些同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