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星
2021年08月11日13:49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要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新時代,對於民族高校而言,要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讓互聯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就必須提高各族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即使用、解讀、評價各種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
努力提高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
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全媒體時代中,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傳媒對現實環境的再現絕不是“鏡子式”的再現,而是一種經過選擇、加工后的再現。傳媒反映怎樣的現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媒介體制、傳播者的意識形態以及經濟因素等。正因為信息環境不是現實世界,而人們的行為卻是直接面對現實環境,所以需要受眾具備辯証分析能力,具備對媒介信息進行准確、全面、客觀、公正判斷的能力。具備了媒介素養的受眾,才擁有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工作服務的能力。
高校青年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各種社會思潮在全媒體時代被傳播放大,在青年中形成了不可小覷的影響力。因此,在高校青年學生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民族高校青年學生民族成分多,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媒介素養教育,不僅有利於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還有助於促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當前,民族高校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狀況表現出以下特點:在媒介認知和媒介批判方面,對媒介類型、介質特點有一定感性認識,但對媒介歷史了解不夠﹔對媒介的商業屬性有較清醒的認識,但對受眾在傳播中的能動地位認識不足﹔能意識到媒介對自己知識結構、觀點思維方面的影響,卻相對忽視媒介對價值觀等其他深層次的影響,對媒介的表征和建構能力也缺乏足夠的判斷和警惕。在媒介接觸動機和行為方面,表現出較強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特點,選擇了解信息、消遣娛樂是媒介接觸的主要動機﹔手機媒體已成為大學生媒介接觸的主要載體,傳統媒體的接觸量比例很低。
自21世紀開始,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復旦大學、雲南大學等高校已經致力於媒介素養課題的實踐和研究。但我國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媒介素養教育機制。尤其在民校高校或者民族地區的高校,還需要建立和發展媒介素養教育機制,提高各族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
民族高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著力點
在民族高校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使用媒體資源,通過這種教育,使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媒體報道或自媒體資訊時,能夠具有鑒別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深刻理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從專業課程設置入手,發揮組織傳播的先天優勢。民族高校可面向全校開設媒介素養通識選修課。尤其是開設有新聞傳播專業的高校,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設專業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媒介素養教育借助高校課堂,憑借高等教育制度化、持續性優勢,可使媒介素養教育理念和內容得到相對長期和穩定的貫徹。對於大學生尤其是非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來說,通過教師專業的、系統的講解,有助於他們了解新聞傳播的基礎知識,主動去閱讀相關書籍,有利於對大眾傳媒產生理性認識,對於怎樣接觸媒介、應該接觸哪些媒介、吸收相關媒介的哪些知識也會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有了這樣的基礎,對於大眾媒介中的報道內容和報道方式,該怎樣有選擇地接觸、有判斷地接受,自然而然就可以找到正確的路徑。
輻射課堂教育成效,發揮人際傳播的獨特影響。接受了媒介素養教育的大學生能夠在人際傳播中恰當傳遞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通過互相交流討論,大學生比較容易對熱點問題形成共識,形成媒介素養教育成果在校內的輻射。在畢業以后,大學生會把自己掌握的媒介素養知識傳播給同事或者是親朋好友,推動媒介素養教育向社會延伸、在朋輩間傳播。若干年后,他們為人父母,在對下一代的教育中,媒介素養知識必然會融入其家庭教育體系中,形成代際縱向傳承。
凸顯示范引領,建構科學的理解框架。在融媒體環境下,高校主流校園媒體已從報紙、廣播、電視、新聞網轉向微信、抖音、B站、微博。這些新媒體也是民族高校學生最常接觸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的平台,因此要在學生在校期間,讓他們接觸到更多優秀的校園新媒體資源,包括兩方面:一是人的資源。在校園從事新媒體工作的教職工和在校學生,由於長期與媒體接觸,在實踐層面獲取了一定的媒介知識,他們成為校園中具有較高媒介素養的人群,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因此,要善於發揮這部分人群在理解和接受傳播內容方面起到的示范引領作用。二是內容的資源。高校學生在校期間對校園生活、身邊師生和校友關注度極高,民族高校校園新媒體可以充分利用多種媒體的多種宣傳報道形式,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策劃相關宣傳教育內容,如開通專題網站、制作專題節目、推送系列報道、制作播放短視頻、開展與受眾互動等,建構青年學生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內容的新聞框架,從而在實踐中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相關專題 |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