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
分享

貴州:突出“四個強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1年08月04日08:17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原標題:貴州:突出“四個強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省66個貧困縣成功脫貧摘帽,9000個村脫貧出列,923萬人順利脫貧,192萬人易地扶貧搬遷,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的貴州篇章。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偉大戰役中,貴州突出“四個強化”,讓打贏脫貧攻堅戰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強化政治擔當,堅決扛起民族團結進步政治責任

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先后出台支持自治州脫貧攻堅、同步小康69條政策措施、下放30項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出台支持自治縣和民族鄉加快發展25條政策措施,每年對各自治州、自治縣和民族鄉分別給予1億元、2000萬元和5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項目、資金、政策等向民族地區傾斜。

堅決做到“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實施“兩個優先”(優先建成小康社會、資金優先傾斜)發展戰略,安排專項資金近6億元,整合各類資金20多億元,針對77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村實施“人口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小康行動”,從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技能培訓等方面給予扶持。同時,針對居住在邊遠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65個貧困村,制定專項扶持方案,推動高質量實現整體脫貧,促進全省各民族在脫貧攻堅道路上“一個都不掉隊”。

堅決做到“兩不誤”“雙促進”。推動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兩項工作融合發展,實現“兩不誤”“雙促進”。各地以爭創全國和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為目標,成立由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同志擔任雙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堅持融入脫貧攻堅大局,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省9個市(州)中有5個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州),60個地方和單位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1328個地方和單位成功創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

強化民生福祉,促進各族群眾增強“五個認同”

全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升各族群眾安全感。持續壓縮黨政機關行政經費用於支持教育扶貧,率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精准落實教育資助政策,累計資助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學生228.31萬人次﹔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三年行動計劃,引導優質醫療資源向農村傾斜,民族地區實現各縣至少有一所公立二級甲等醫院,每個行政村均有標准衛生室和合格村醫,貧困人口全部落實“三重醫療保障”,率先在全國建成四級遠程醫療服務體系﹔以民族地區為重點,實施危房改造行動,改造農村危房75.1萬戶,貧困群眾居住質量得到全面提升﹔先后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攻堅戰行動等,解決和鞏固拓展全省741萬農村人口(其中民族地區360萬人)安全飲水問題。

全力推進產業發展,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建立12位省領導領銜推進食用菌、水果、中藥材等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機制,茶葉、辣椒、李子、藍莓、太子參、金釵石斛等種植面積均居全國第一,農業增加值連續4年居全國前列。如今的貴州特別是民族地區,“石旮旯”裡長出了“搖錢樹”,“綠葉子”變成了“金葉子”、小辣椒變成了大產業、刺梨果變成了致富果,“滾山雞”飛進了粵港澳大灣區,“跑山牛”跑進了“長三角”,綠水青山正源源不斷為各族群眾帶來金山銀山。

大力實施生態扶貧,堅持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並重。選聘18.28萬建檔立卡勞動力(其中民族地區11萬人)為生態護林員,總數居全國第一,帶動54萬貧困人口(其中民族地區32萬人)脫貧。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優勢,深入推進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工程,全省旅游業實現“井噴式”增長,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總收入持續保持30%以上增速。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態成為貴州最為珍視的兩個“寶貝”。

強化融入互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抓實“大交通”。實施高速公路建設“三年會戰”、新時代高速公路建設五年攻堅決戰,高速公路達到7607公裡,其中民族地區達3600余公裡﹔實施農村“組組通”硬化路三年大決戰,建成農村“組組通”硬化路7.87萬公裡,其中民族地區3.3萬公裡,惠及4萬個村寨、1200萬農村人口。穿過廣大民族地區的一條條公路,鋪就了產業發展的“致富路”、子孫后代的“幸福路”,也成為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團結路”。

抓實“大搬遷”。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845個、住房45.57萬套,將192萬各族群眾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邊遠地區遷入城鎮。扎實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四幫”服務,幫助各族群眾自願搬遷、融入城鎮生活、實現就業創業、解決實際困難等,建設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和諧社區。創新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等“五個體系”建設,推動各族群眾和睦相處、親如一家。

抓實“大溝通”。針對邊遠地區和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存在國家通用語言障礙的群眾,實施國家通用語言和實用技能“雙培”行動,先后舉辦培訓班8000余期,培訓40余萬人次,並通過廣播、手機APP等渠道開展輔助學習,覆蓋群眾近100萬人,增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促進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幫助。

強化宣傳教育,講好民族團結的生動故事

講好黨中央關懷故事。依托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農民夜校等主陣地,組建各級宣講團(組)、雙語小分隊等,圍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等主題,深入民族村寨宣講,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講好脫貧攻堅故事。大力宣傳脫貧攻堅先進典型,連續三年召開全省脫貧攻堅“七一”表彰大會,表彰1498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3197名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採取“感恩奮進·和諧家園”巡回演出、宣傳“大篷車”、流動“講師團”等形式,以脫貧攻堅的偉大成果作為生動教材,通過住房、出行、飲水、教育等方面的巨大變化,深入開展新舊對比教育,增強各族群眾的“五個認同”。

講好民族團結故事。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珍惜民族大團結的大好局面。採取多種形式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等,讓民族團結的種子深深植根在各族群眾心靈深處,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責編:王雨萱(實習生)、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