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教授 徐平
2021年07月28日08:23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堅持弘揚民族團結主旋律,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導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激發各民族參與建設北侖的熱情,營造了各族居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氛圍。
培養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歸屬感,讓他們從“被服務”,到主動熱情地參與文明城市創建和“美好家園”建設中,反哺社會,服務北侖。北侖區先后在街道、社區成立30多個多民族志願者組織,引導各族群眾用志願服務回饋社會。通過建立“好媳婦之家”“員工俱樂部”“就業指導中心”等社團組織,加強各族群眾的交流溝通,幫助各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主動參與城市建設。
聚焦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二代健康成長,創建“五位一體”協同機制。探索構建以“家庭成長、學校提質、企業體驗、農村實踐、社區服務”為核心的“五位一體”協同機制,探索創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路徑。近年來,累計開展好書分享會、親子活動、果蔬採摘、企業體驗等學習交流和聯誼活動80余次,3000余人次參與活動。聚焦大學生成長成才,探索“校地共建”協同機制。北侖轄區內的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長期承擔支援新疆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協作計劃。北侖區委區政府聯合成立領導小組,探索建立市—區(寧職院)—“米娜工作室”(街道—社區)縱向四級聯動及校地共建協同機制,創新構建起“立體協同引領、精准幫扶跟進、社會實踐錘煉”的“浸潤式”思政工作模式,培養出一大批政治立場堅定、綜合素質過硬的各民族專業人才。
從北侖的經驗和做法中,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一是面對日益增長的各民族流動人口,把他們看作建設北侖的生力軍,始終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兩頭對接,讓流動人口進得來、留得住、融得進、有發展。
二是抓住進城的各族群眾、城市居民以及政府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機制“三個不適應”的核心問題,以基層社區“四微”建設為平台,有針對性地破解矛盾,積極營造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
三是把城市民族工作納入城市現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 圍繞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充分發揮社團組織功能,積極引導各民族主動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推進各族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貫徹落實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治理理念。
四是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總目標,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為抓手,網絡化、協同化、社會化“三化並進”,推動規范化和制度化建設,參與制定並實施省級地方標准《城市民族工作服務指南》,深入推進城市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相關專題 |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