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8日08:20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甘肅蘭州自古就是一個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地區,目前56個民族成分齊全,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2.77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蘭州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扎實開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創建工作,努力譜寫“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蘭州篇章”。
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甘肅是多民族地區,做好民族工作十分重要。2013年2月和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甘肅時指出,要全面正確貫徹落實好黨的民族政策,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步伐。2020年,蘭州成功創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最根本的一條經驗,就是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民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作為開展創建工作的鮮明政治導向,一以貫之抓落實,引導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十四五”時期,蘭州將一以貫之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作為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的根本保証,繼續引導各族干部群眾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真正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蘭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強大合力。
讓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都不能少”。這些重要論述,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極大增強了各族群眾在黨的領導下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決心。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創建的最終成果要由全市各族群眾共享。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任務,把推進落實“十四五”發展規劃與做好民族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各族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切實以高質量發展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當前,特別是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切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支持各族群眾創新創業,實現共同發展。要認真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滿足群眾對健康、教育、生態、文化等新需求作為創建工作的重要內涵和發展方向,著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強調“要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戰略任務來抓”。這些重要論斷,深刻揭示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要求創建工作見物更要見人,更加注重精神力量和思想教育。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為振興蘭州作貢獻。堅持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突出抓好“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常態化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進連隊、進宗教活動場所,擴大宣傳面,增強吸引力,弘揚正能量,使“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等思想在各族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作為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四部委確定的國家首批5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之一,是蘭州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要進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努力將其打造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平台。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當前,我國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斷深化,呈現出大流動、大融居的新特點。要順應這種形勢,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和強調共性、增進一體相統一,積極探索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有效載體,促進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並蓄、經濟上互相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要加強各民族特色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和傳承創新,鼓勵和支持各民族文藝作品創作和推介,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各民族語言互通、心靈相通。要精心打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系列實踐教育活動平台,開展全方位、多層次、跨領域的民族聯誼交流活動,引導各族群眾自覺做民族團結的倡導者、實踐者。要加快構建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努力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要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讓城市更好接納少數民族群眾,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
堅持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隻有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各族群眾自覺按法律辦事,民族團結才有保障,民族關系才會牢固。這些重要論述是全面依法治國在民族工作領域的集中體現,彰顯了法治文明的時代要求。要堅持把法治精神、法治理念貫穿到民族工作各領域各環節,切實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統籌力量、平衡利益、調節關系、規范行為。要依法妥善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証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權利、平等履行義務,確保民族事務治理在法治軌道上運行。要強化民族政策法規宣傳教育,圍繞不同群體實際需求,著力推出各族群眾便於理解、易於接受的普法產品,努力讓“看得見”的法治形式內化為根植於內心的法治信仰。要扎實推進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嚴密防范、堅決打擊各種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宗教極端活動。
相關專題 |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