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
分享

石榴花開 同心筑夢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陝西實踐

彭濼 闕浩

2021年07月26日11:21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原標題:石榴花開 同心筑夢

  陝西省56個民族成分齊全,少數民族常住人口22.27萬、流動人口19萬,各民族手拉手、肩並肩,共同推動著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陝西省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謀劃部署,取得顯著成績。全省先后有7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2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48個集體和61名個人受到國務院表彰。

  加強領導,強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組織保障

  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陝西省為進一步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省市縣三級均由統戰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修訂完善34個省級部門組成的民族宗教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調整補充25個部門為省民族工作委員單位,宣傳、統戰、教育、民宗、人社等職能部門共同協調推動、督促落實,形成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黨委管、大家做、全覆蓋”的生動局面。

  2020年,陝西省委、省政府繪制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藍圖——《陝西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發展規劃(2020-2024年)》,對提高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水平、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開展作出明確具體要求。同時,陝西省委、省政府明確把創建工作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在意識形態和精神文明建設、統戰工作考核中佔有權重,夯實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和屬地管理責任。

  以寶雞市為例,市委、市政府把民族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健全完善了由市委、縣(區)委書記任組長的統戰工作領導小組,各級統戰工作領導小組積極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在市、縣(區)機構改革中,寶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單設為市政府組成部門。寶雞市金台區、渭濱區、陳倉區、鳳翔區、岐山縣、扶風縣、眉縣等7個民族宗教工作重點縣(區)單設工作機構,為創建工作有序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潤物無聲,營造各民族“一家親”的良好氛圍

  近幾年,陝西省民宗委連續7年組織引導省內50所高校的1萬多名少數民族大學生回延安“加油補課”,“萬名學生回延安”已經成為陝西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重要舉措之一。西安交通大學傳承“西遷精神”、打造“三大品牌”、深化“浸潤式”民族團結實踐育人體系建設,獲批國家民委2020年重點扶持項目。“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學校”已成為陝西民族工作的一張名片,形成了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應。

  在寶雞市千陽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館,講解員正在宣講漢族青年羅亮亮舍身忘死搶救落水回族兒童的感人故事。千陽縣是一個距西安200公裡的山區小縣,有24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1748人,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開展以來,千陽縣積極引領,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展現活力。千陽縣草碧村、草碧鎮中心小學、西新社區、西關清真寺4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成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建幸福家園的示范地。

  千陽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書法、繪畫、剪紙、刺繡比賽在村和社區開展得如火如荼。千陽縣中小學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教學工作的重要部分,通過開展主題班會、故事會、國旗下演講、征文比賽、詩歌朗誦、辦手抄報等活動,引導各族學生從小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千陽縣在少數民族群眾聚居的社區,舉辦“喜迎國慶、情暖重陽”“民族團結一家親”等活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每年9月,千陽縣民族團結進步專題宣傳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先進集體的表彰大會,以及民族團結進步講堂,形式多樣、氣氛熱烈,營造出“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氛圍。

  創新途徑,“互嵌式”社區治理助推工作取得實效

  西安市電視塔社區是個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撒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社區。這裡的街道、廣場等社區公共區域隨處可見“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等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標語。不僅標語是這樣寫的,社區的居民們也是這樣做的。社區各族居民互幫互助,像家人一樣。電視塔社區廣泛利用傳統節慶,舉辦茶話會、聯歡會、大講堂、書畫展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聯誼活動,增強各族群眾的親近感、和諧度,“走進西安看西安”、鄰裡節、百家宴、“六個一”等群眾性活動和“一刻鐘”網格化服務圈已成為社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亮點。

  社區裡活躍著一支隊伍,是成立於2018年6月的少數民族志願者服務隊。成立至今,尤其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支服務隊積極開展志願者服務活動。2021年3月18日,西安市第八醫院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后,電視塔社區高度重視,組織轄區黨員志願者、少數民族志願者、退役軍人志願者先后4次開展送溫暖活動,將一車車新鮮的肉、蛋、奶、米、面、西葫蘆、西紅柿等物資送進被隔離的小區,保障了小區居民的基本生活。在西安市第八醫院家屬院人員因疫情被隔離期間,少數民族同胞不僅充當志願者,更是竭盡所能伸出援助之手。電視塔社區少數民族志願者拉著1300個連夜打好的馕,送到西安市第八醫院家屬院,為因疫情被隔離的居民送去愛心。少數民族志願者服務隊積極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負責排查外來人員和車輛、排查商鋪、檢查點出入登記和測量體溫、日常消殺,他們日夜堅守在防控崗位上,活躍在防疫前沿陣地。

  電視塔社區是陝西省千萬個社區中的一個,堅持各民族平等是陝西省積極營造“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社區”的基本原則。為改善社區條件和社區環境,省民宗委通過規劃引導,不斷推進城鄉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基礎設施局部提升改造工程,完善各族群眾生產生活學習需求的各類場所和硬件配備,營造便捷舒適的人居生活環境。

  文旅融合,繪就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

  陝西省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成績亮眼,民族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日益深化,繪就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

  地處秦嶺腹地、嘉陵江源頭的寶雞市鳳縣鳳州鎮鳳州村是第二批獲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稱號的村落。鳳縣依托鳳州村的國字號招牌、紅色旅游資源、民族文化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同時,引導少數民族群眾把羊肉臊子面、油香、馓子等美食打造為地方特色旅游商品,並出台扶持政策,鼓勵發展特色餐飲,回族宴席“九碗三行子”等獲得了游客的喜愛。鳳縣通過扶貧資金、專項資金和社會捐助資金投入,加快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全縣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鳳縣堅持把鳳州古城建設與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省級重點鎮建設、古鳳州綜合旅游開發相結合,打好“紅色文化、傳統文化、民俗文化”三張特色牌。鳳州村文旅融合和良好的接待條件帶來了吸引力,鄉村體驗、觀光農業、精品民宿、自駕度假等特色旅游項目應運而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硬支撐”。2019年以來,僅鳳州村一地吸引游客16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000余萬元。

  近年來,鳳縣把補齊補強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基礎設施短板弱項作為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重點,整合項目資金6.75億元,實施農村公路建設“六大”工程、飲水和重點水利工程、電網提升改造工程項目等47個項目﹔爭取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680萬元,先后實施了鳳州鎮白石鋪村排洪治理等19個少數民族聚居地民生基礎設施項目﹔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發展,建立企業幫扶機制,引導全縣企業捐助800多萬元用於發展產業和改善基礎設施。

  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走進寶雞市隴縣固關鎮的社區扶貧工廠,村民們正熟練地制作喇叭音圈等各類電器產品配件,將產品配件安裝完成,分類碼裝進貨箱。隴縣積極利用蘇陝協作項目資金,助推就業扶貧,成立了蘇陝協作社區工廠,目前已經投資260萬元建成扶貧車間2座,產品需求量大,銷路穩定。隴縣按照“黨支部+社區工廠+貧困戶”發展模式,把社區工廠建成就業培訓示范基地,從廠房用地、資金支持、水電補貼、免費培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使社區工廠迅速壯大規模。社區工廠2020年產值達到600多萬元,就近吸納各族群眾54人就業,作用輻射周邊殿咀、苟家溝、水灘、穆家庄、固關街5個村,真正讓群眾實現了“村內生活、就近就業”。

  在隴縣固關街村花椒產業園區,200畝花椒長勢良好。41戶貧困戶群眾參與承包管理,其中18戶回族群眾參與“領養”管理,戶均“領養”花椒3畝,簽訂承包協議,獲得“入股分紅+務工薪金+租地收入”3份收益。花椒盛產期,合作社統一組織收購,通過保底分紅的形式,幫助貧困戶增收。

  隴縣少數民族聚居村合作社蓬勃發展,固關鎮祥盛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和股份經濟合作社、曹家灣鎮咸宜關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充分利用專業優勢,吸納貧困戶參與種植養殖與生產,幫助其脫貧致富。光伏發電產業、“關山草原”電商扶貧致富快車、固關鎮和八渡鎮游客接待中心等長短結合產業項目,也為171戶少數民族貧困群眾在家門口端穩“飯碗”、脫貧增收帶來機會。

  隴縣的發展是陝西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縮影。陝西組織農技專家制定民族鎮產業升級三年規劃和脫貧致富方案,推動民族村鎮發展致富產業,做好志智雙扶防返貧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全省鎮安縣茅坪、西口,寧陝縣江口3個回族鎮目前已全部整體脫貧。據介紹,陝西省將繼續著力發展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經濟,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行走在陝西2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處處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陝西省將努力探索,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在更高層次上統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

(責編:王雨萱(實習生)、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