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9日14:17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堅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論斷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新時代開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中華民族與56個民族的關系,是“大家庭”與“家庭成員”的關系。如果沒有這56個成員,大家庭就不可能存在﹔而沒有了這個大家庭,56個成員就會成為一盤散沙。維護好大家庭的團結,是 56個家庭成員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關系到各民族的切身利益和長遠發展。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大量極其豐富的文化遺存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北起黑龍江流域,南至南海諸島,西起新疆、西藏,東到沿海地區和台灣的遼闊土地上,都遍布著中華各民族先人們的足跡,他們共同開拓了我國遼闊富饒的疆土。
各民族共同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從夏、商、周開始,尤其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起,各民族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
各民族共同捍衛了祖國的統一。維護祖國統一,歷來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准則。特別是近代以后,面對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國難,拋頭顱、洒熱血,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偉大史詩,形成了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的血肉聯系。
中華文化也是“多樣性”與“共同性”的統一體。多樣性,指的是56個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的特色和活力﹔共同性,指的是56個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基因,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要多宣傳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反對把漢文化等同於中華文化、忽略少數民族文化,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於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缺乏認同,從而不斷強化文化認同。
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我國各民族在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共同孕育和創造的。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鄭大發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專題 |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