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
分享

庫爾班大叔上北京:愛黨愛國故事代代傳

2021年07月19日13:28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原標題:庫爾班大叔上北京:愛黨愛國故事代代傳

咱們新疆好地方,民族團結一家親。庫爾班·吐魯木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優秀代表,我小時候就聽說過他愛黨愛國的故事,讓人十分感動。多年來,你一直堅持你父親愛黨愛國的情懷,給后輩和鄉親們樹立了榜樣。希望你們全家繼續像庫爾班大叔那樣,同鄉親們一道,做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模范,促進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創造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

——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月11日在給庫爾班大叔的后人的回信中強調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市的團結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巨大的雕像:毛澤東主席親切地與一位維吾爾族老人握手,眼中滿是慈祥與厚愛。走進和田的老鄉家,幾乎家家都可以看到毛主席與這位老人握手的圖片。

老人名叫庫爾班·吐魯木,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庫爾班大叔”。

庫爾班·吐魯木出生在新疆和田地區於田縣托格日尕孜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從小失去父母,在地主家的羊圈裡度過童年。成年后,為擺脫被奴役的生活,他帶著妻子逃到荒漠裡,靠吃野果生存。后來妻離子散,他獨自度過17年“野人”生活。

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疆和平解放。庫爾班·吐魯木回到了村裡,鄉村干部給他安頓了住處,還幫他找到了離散的家人,庫爾班·吐魯木從此獲得了新生。土地改革中,他分到14畝耕地,有了一所房子和一頭毛驢。

平生第一次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庫爾班·吐魯木萌生出一個真摯的願望:“多虧了毛主席,我才有了耕地和糧食。我一定要去北京,去看毛主席,讓他嘗嘗我的豐收果實。”

杏子熟了,他就晾杏干﹔玉米熟了,他就揀最大的留下,准備隨時帶上去北京。1955年秋,一個晴朗的日子,庫爾班大叔穿上節日盛裝,帶上馕,騎著毛驢出發了。

當天,時任於田縣委書記李玉軒下鄉檢查工作,聽說庫爾班大叔騎著毛驢要上北京,立即追趕上去。“從和田到北京坐汽車都要近一個月,騎毛驢可不行。”好不容易,他才把庫爾班大叔勸回。

“北京在地上,隻要我的毛驢不倒下去,一直走,就一定能到北京。”被勸回家不久,庫爾班大叔又一次次上路,一次次被鄉親們勸回。

為此,時任和田專區書記黃誠專程到庫爾班大叔家,鼓勵他好好生產,爭取更大的豐收,相信會有見到毛主席的那一天。

1958年6月,和田專區組織優秀農業社主任、技術員和勞動模范去北京參觀農具展覽會。庫爾班·吐魯木憑著生產生活中的優異表現,入選參觀團之列。

1958年6月28日,是這位歷經坎坷的老人最幸福的一天。庫爾班·吐魯木來到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此后的日子裡,他時常會幸福地回憶起那天的情景:毛主席邁著穩健的步伐朝大家走來,向大家招手致意並合影留念。當毛主席來到庫爾班·吐魯木面前時,他緊緊握住毛主席的手,久久不願鬆開。他隨毛主席來到藤條圓桌旁,桌上擺放著他送給毛主席的禮物——兩袋杏干、桃干、葡萄干及兩塊手工編織的土布。毛主席握住他的手,親切地說:“新疆的少數民族老百姓多好啊,這麼大老遠的還要騎毛驢來看我。謝謝你!”這時,站在一旁的記者搶拍下了這一幕,於是有了那張流傳久遠的照片。

接見后第二天,毛主席專門派人看望庫爾班·吐魯木,表達了對新疆各族群眾的親切慰問,並送給他10米條絨布。

1959年7月,庫爾班·吐魯木以76歲高齡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當時新疆入黨時年齡最大的黨員。1959年10月,他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大典,第二次見到毛主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庫爾班·吐魯木把對黨的深厚感情,化作堅定不移跟黨走的強大動力,他聽從黨的號召,參加互助組,加入合作社,積極積肥、賣余糧,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庄重承諾,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敬仰。1975年5月26日,庫爾班·吐魯木因病逝世,享年92歲。

庫爾班大叔“騎著毛驢上北京”的故事,在神州大地傳為佳話。在庫爾班大叔的家鄉於田縣,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作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要接待數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參觀學習。庫爾班大叔的感人事跡還被創作成電影、歌舞劇、繪畫和雕塑等作品,鼓舞著中華各族兒女愛黨愛國、團結奮斗。

幾十年過去了,庫爾班大叔的后人們傳承著愛黨愛國、擁軍愛軍、民族團結的良好家風。2012年底,庫爾班大叔的曾外孫女如克亞木·麥提賽地作為一名海軍,登上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圓了一家四代人的軍人夢。

2016年底,庫爾班·吐魯木的女兒、如克亞木·麥提賽地年近90歲的奶奶托乎提汗·庫爾班,讓孫女代筆寫信,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表達於田各族群眾對黨的感恩之情。2017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托乎提汗·庫爾班回信,囑咐他們做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模范。

在庫爾班大叔精神的感召下,涌現出一個個新時代的“庫爾班”: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卡德爾·巴克39年寫下千余篇日記,記錄解放軍為老百姓所做的點點滴滴﹔ “改革先鋒”庫爾班·尼亞孜在家鄉烏什縣創辦國家通用語言學校,十幾年如一日推廣中華文化,在孩子們心中播撒愛國主義種子﹔“賣羊肉串的慈善家”阿裡木江·哈力克心系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多年傾囊資助貴州貧困學生……

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庫爾班大叔上北京的故事,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以不同的形式上演。從雪域高原唱響“北京的金山上”,到阿佤山上“阿佤人民唱新歌”﹔從艾尼瓦爾姐妹從天山南麓給習近平總書記送去“同心共筑中國夢”十字繡匾,到內蒙古大草原、獨龍江畔、毛南山鄉的各族群眾給習近平總書記寄去一封封紙短情長的信件……庫爾班大叔愛黨愛國的精神在神州大地代代相傳,熠熠生輝。

(執筆:張國欣)

(責編:張靚怡(實習生)、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