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
分享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家談

增強認同重在提升心靈共情能力

2021年07月19日10:16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原標題:增強認同重在提升心靈共情能力

共情,是人與人之間認知和情感連接的紐帶。增強認同,就要提高各族群眾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層面的心靈共情能力,通過教育來培育中華民族認知、中華文化認知,增進國家共情,以達到“知行合一”。

認知中華民族,培育中華民族共情能力。歷史上,各民族不斷融合,在文化上造就了一個基本的價值體系並形成共同的基因,這個基因包括政治上的大一統、文化上的多元融合,最終鑄成“中華民族共同體”。近代以來,在西方列強的欺凌下,中華民族由“自在”的民族逐漸演變為“自覺”的民族,又從“自立”的民族發展到“自強”的民族。“中華民族”強調的是政治上的大一統大融合和文化上的根源性和歸屬感。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在一些民族地區廢除了奴隸制、封建農奴制,各民族真正有了相互平等的社會基礎。沒有新中國,就不會有56個民族的平等地位。

認知中華文化,激活中華文化共情能力。中華文化的倫理觀最突出的有兩點:一是主張“以人為本”。中國是“人本”的國家,《禮記》說:“人者,天地之心也。”先秦諸子大師有一個共同點:信人不信神,也不信邪,使得共同體在文化上有一個基本的價值取向。中華文化的深層內涵是源於哲學倫理的,我們的共同體是以“人”為中心的體系,能容納他人,遂成其大,能尊重自己,遂成其久。二是主張“和而不同”,中華文化的哲學基礎是整體論、綜合論和經驗論,這和西方盛行的二元論、分析論、先驗論形成鮮明對照。這就使得幾千年來中華大地上不同源頭的地域文化、外來的佛教文化和后來的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不但可以和諧共存,而且可以相互吸收經驗和營養,從而不斷發展創造,保障了中華民族的繁衍壯大。新時代,要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潮流中,用脫貧攻堅、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動鮮活事例,深入挖掘“人本”內涵、“和合”精神,為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和動力。

踐行“三個超越”,彰顯國家共情能力。一是超越民族。如果缺乏國家層面的民族、信仰、文化和語言共情,意識形態的黏合力就比較弱。要樹牢公民觀念,增強開放包容的公民意識、和諧團結的公民形象、自強自立的公民責任。二是超越宗教。民族和宗教的關系不是靜止的、永恆的。宗教存在的長期性,是說宗教現象存在的長期性,並不是說具體宗教、宗教的具體內容,都統統不能動。中國保護宗教信仰的自由,其中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和選擇宗教的自由。要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在人民群眾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鞏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每個公民的價值導向和價值取向。三是超越文化。文化往往側重於“我們”與“他們”的區分,實現對“我們”的認同﹔文明則側重於從超越的視野出發,回答“什麼是好的”。這個“好”,不僅對“我們”是好的,而且對“他們”也同樣是好的,是共同之好,是命運共同體共同的價值追求。

隨著各民族中華共情能力的不斷提高、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認知進一步喚醒、中華共情得到進一步激活,從而達到中華心靈共情狀態,也必然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牢固。

(作者牛汝極系全國政協常委、新疆師范大學原副校長)

(責編:張靚怡(實習生)、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