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習近平在浙江》
分享

“習書記善於以典型的力量教育人、引導人、帶動人”

——習近平在浙江(三十五)

2021年04月16日10:59    來源:學習時報

採訪對象:鄭九萬,1951年生,浙江永嘉人。1984年3月至1995年12月,2001年3月至2016年12月先后兩次擔任溫州市永嘉縣山坑鄉后九夅村黨支部書記。2006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被譽為“農村基層干部的楷模”。劉建鵬,2005年3月擔任后九夅村村委會主任,2016年12月至今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採 訪 組:田玉玨 薛偉江 李政

採訪日期:2017年9月23日

採訪地點:溫州市永嘉縣山坑鄉后九夅村鄭九萬家

採訪組:鄭書記、劉書記,你們好!我們知道,鄭書記是浙江家喻戶曉的優秀共產黨員,誠心誠意為村裡服務一輩子,受到村民們的衷心擁護。請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后九夅村的主要情況。

鄭九萬:謝謝你們不遠千裡到村裡來採訪我。我們后九夅村是溫州市永嘉縣一個山村,海拔800多米,距離縣城60多公裡。大概150多年前,世道兵荒馬亂,一對姓劉的夫妻挑著兩個籮筐翻山越嶺來到這裡,看到這個地方很僻靜,能夠躲避戰亂,就搭了個茅草棚住了下來,也就有了這個村。這個“夅”是我們本地人的一種叫法,一夅就是一條山脊,從山腳到村裡要翻越九條山脊,所以我們就有了“后九夅村”這個村名。

后九夅村都是劉姓人,我阿爸帶著我來到這個村,成為唯一的“外姓人”。阿爸經常對我講,共產黨好,有了共產黨才有了我們的好日子。他要我好好讀書,以后報答共產黨。我們這個村比較貧窮,但村民們非常淳朴。我雖然沒按阿爸說的讀很多書,就只是實干,鄉親們把我這個“外姓人”選為支部書記,我就要給大家干點實事,帶頭改善村裡的面貌。

2003年的時候,我們后九夅村還沒有正式通路,隻有一條小土路,南方多雨,一到下雨的時候,地都成了“泥缸子”。村民自己家種的西瓜又大又甜,可路不好,下山很困難。我就帶著村民們一起,把進村的這條路拓寬,建成機耕路。那時候沒有機械化手段,我們就戴上棉紗手套,穿上筒膠靴,拿著鋼钎,一點一點地壘石頭、填基土,就這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劉建鵬:我們平時都叫鄭書記“老鄭”,老鄭真是打心眼兒裡為村民們好,大家都服他、都信他。他關心百姓疾苦,非常樂於助人,有個村民得了骨質增生,急需錢治病,他就把賣牛准備為兒子娶媳婦的2180塊錢全拿去給了人家﹔有一個村民的老父親夜裡突發高燒,老鄭知道后,想都沒想就背著老人趕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把他送到碧蓮鎮衛生院救治。他幫助村民發展生產,有個村民前幾年到山西做生意虧了本,老鄭就給了她1000元作為啟動資金,很快養起了3000多隻雞。在多次抗擊台風過程中,老鄭不顧自己身體病痛,冒著狂風暴雨,挨家挨戶、苦口婆心地動員勸說村民撤離危房,並幫助村民開展災后自救。

老鄭總是把村裡的事、群眾的事看得比自家的事重要,別人感激他,他也總是憨憨地笑笑,說不出太多華麗的豪言壯語。所以村民們打心眼裡愛戴他、信賴他。

採訪組:鄭書記,請您回憶一下2005年生病住院時的情況。

鄭九萬: 那時候,我們村裡正在搞高山紅柿基地建設,這個品種拿到山下賣的價高,我們就打算在村裡搞得規模大一點,村民們都能受益。2005年10月2日到5日,我們村委會就為了這件事連續開會商量,5日夜裡12點多,我回到家,感覺頭痛得厲害,就和我愛人說:“老婆,我頭好疼。”然后我就昏過去了。后來聽說,當晚劉建鵬和村民們把我送到醫院,醫生說要動手術,手術費要6萬塊錢。電話打回村裡,村民們就你100、他50地給我湊齊了。我醒來以后知道這些,感動得什麼也說不出來。

劉建鵬:我們一開始把老鄭送到碧蓮鎮衛生院,醫生做了初步檢查,說可能是腦溢血,得馬上送大醫院。我們就趕緊把他轉送到永嘉縣人民醫院。先穩定了幾個小時,但發現他呼吸開始出現問題,要轉送溫州市立醫院。我輾轉聯系了曾經給我家親戚醫好病的溫州市第二醫院的一位大夫,馬上把老鄭送了過去。經診斷,他是腦動脈瘤破裂導致顱內出血,病情非常凶險,醫院當時就開出病危通知書,並安排轉天上午給老鄭做手術,費用至少要6萬塊錢。

沒辦法,我們得馬上湊錢。我聯系了村裡的鄉親們,動員大家給老鄭湊錢。有的把准備給雞買飼料的錢拿出來,有的把給自家孩子攢的零花錢拿出來,還有的困難戶把買藥錢也拿出來……多的幾千,少的幾百、幾十,全村人相當於是掏空家底兒地給老鄭湊錢,一夜之間就湊了近7萬!

第二天一大早,村裡老的老小的小,都趕到醫院,等待老鄭的手術結果。手術室門口、樓梯上全都是人。大家說,要飯也要把九萬書記救好,我在旁邊看著,覺得特別感動。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是怎樣得知鄭書記生病的事情的?

鄭九萬:第一次手術很順利,但醫生說21天以后還要做第二次手術,還要花很多錢。建鵬他們就開始在社會上給我搞募捐籌款,永嘉縣委縣政府也通過新聞媒體呼吁,社會上對我的事就傳開了。

劉建鵬:當時《溫州日報》的一位記者知道了這個情況,就寫了一篇報道,沒想到習書記也看到了,在2005年11月22日作出重要批示:“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鄭九萬同志的先進事跡正是這句話的生動寫照。他以共產黨員的實際行動贏得了老百姓對他的尊重和關愛,他是當前正在深入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值得黨員和群眾學習的好典型。請溫州市繼續關心鄭九萬同志的病情,使他盡快恢復健康。”習書記讓溫州治療腦血管病的專家都來給老鄭會診,強調一定要把他救活。但是當時溫州技術不過關,就邀請上級醫院的專家來給老鄭做手術。沒有習書記的批示,沒有黨和人民的關心,老鄭的第二次手術肯定不會這麼成功。2005年12月7日,老鄭康復回家。

2006年2月16日,浙江省委發出了《關於開展向鄭九萬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提出要學習他奮力趕超、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勤勞為民、盡心竭力的奉獻情懷,廉潔奉公、清正無私的革命本色,號召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農村黨員干部以鄭九萬同志為榜樣,牢記黨的宗旨,堅持勤政為民,爭做黨的好干部,群眾的貼心人。

採訪組:請講講習近平同志來村裡看望鄭書記的具體經過。

鄭九萬:2006年5月31日,那天是端午節,習書記不辭辛苦來村裡看望我。他工作這麼忙,還能親自到我家裡來,我很感動。

他是下午4點左右到的村裡,說是從杭州驅車千裡6個多小時才趕過來的。那天下著大雨,習書記不僅沒讓別人給他打傘,還親自給我打傘,一見面就關心我的身體,不停地噓寒問暖。我當時激動地說:“今天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習書記這麼忙,還到這麼偏僻的地方來看我們。”他拉著我的手說:“盡管后九夅村是一個坐落在山區的偏僻小山村,你也是小山村一名平凡的黨支部書記,但是,你憑著對黨的赤膽忠心,對群眾的一片深情,在平凡工作中體現出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先進典型。我今天既是代表省委來看望你,又是來向你學習的。”

當習書記到村裡的時候,村民們在雨中奔走相告,說是省委習書記來看我了。大家都排起了長隊,習書記不厭其煩地和村民們一個一個地握手。習書記向村民們表示問候,他說:“是鄉親們一夜間湊了6萬多元錢救了村支書,也是鄉親們的精神感動了我們。希望大家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進一步發揚自力更生、愚公移山的精神,發展生產,和諧相處,共同建設新農村。”

到了我家,他也不嫌簡陋破舊,坐下來就開始和我拉家常,問我家裡的情況、村裡的情況,一樣一樣問得特別細致、特別深入。我跟習書記說:“我的第二次生命是黨和政府給的。我現在身體還好,請領導放心。”他說:“對您的身體狀況不僅我省各級黨委、政府重視,也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關心。你現在還是要多保重身體,勞逸結合,把養好身體放在第一位,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村民們多做事情。”

從我家出來去村委會辦公樓,走在高低不平的崎嶇山道上,習書記一手撐著雨傘,一手攙扶著我。我實在感到過意不去,就說:“我當了20多年的村支書,隻不過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我做得好的人多的是,但黨組織給了我這麼高的榮譽,我一定要對得起黨、對得起村裡人。”習書記安慰我說:“我過去也擔任過村支書,與你是一樣的。村干部肩負著重任,也有煩惱,工作很不容易。”

劉建鵬:當時雨下得很大,習書記從老鄭家出來,就打著傘、攙著老鄭一起到村委會辦公樓座談。首先是山坑鄉黨委書記匯報山坑鄉基本情況,然后我匯報了村裡的基本情況和老鄭得病的經過,我也提到了村裡的一些困難問題。最后習書記作了講話,他說:“像后九夅村這樣地處偏遠、發展相對落后、人均收入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鄉村,條件比較艱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要發揮基層干部的作用,基層干部也更要為此付出更多的辛勞和汗水。省委提出學習鄭九萬奮力趕超、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勤勞為民、盡心竭力的奉獻情懷,廉潔奉公、清正無私的革命本色,正是基於這種期盼和要求,以此‘敬一人而千人悅’,激勵農村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村的各種力量投身新農村建設。”

習書記語重心長地對在座的各級干部說,學習鄭九萬,就要求真務實,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本色,時時處處為百姓著想、切切實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就要立足實踐,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要知榮明辱,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就要夯實基礎,打造一支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的高素質基層干部隊伍,使他們成為農民致富的帶頭人、文明新風的倡導人、農民群眾的貼心人。

臨別的時候,雨還在不停地下著。習書記與老鄭的雙手再次久久地握在一起。他再三關照老鄭要保重身體,囑咐基層干部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再接再厲、再立新功。

採訪組: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