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
2019年12月26日08: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文】
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出處】(清)張之洞《創設儲才學堂折》
【解讀】
清朝末年,外患日亟,國事艱難。晚清重臣張之洞深感欲挽救民族危亡,必須創建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因此首倡開辦新學之風。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月,張之洞向清廷上呈《創設儲才學堂折》,提出在南京設立儲才學堂。他憂心如焚地說:“竊維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方今時局孔亟,事事需材,若不廣為培養,材自何來?”這段話闡述了國家、人才、學校三者之間的關系,張之洞認為,國家的強盛要靠人才,人才的培養要靠學校,而建立新式學堂,“為造就人材之實際,規畫(通‘劃’)富強之本源”。在奏折中,張之洞分析了當時的教育狀況,“古者四民為重,各有相傳學業。晚近惟士有學,若農、若工、若商,無專門之學,遂無專門之材。轉不如西洋各國之事事設學,處處設學。”他主張培養社會急需的實用人才,“分立交涉、農政、工藝、商務四大綱”,認為這四門學科“皆有益國計民生之大端”。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