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8日,李克強在江蘇省常熟市田娘家庭農場察看麥苗長勢。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近日銀行“錢荒”與央行拒不“放水”,將輿論焦點再次集中於李克強及其帶領的新一屆政府的金融政策上。
這位3月15日上任的新總理在首場記者會上回答了11個問題,多涉及改革方略和新一屆政府施政目標。“改革”成為媒體報道的關鍵詞。
如今,新總理已正式工作100天,新思路、新風格正逐步呈現。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新一屆政府在機構調整、經濟、民生及金融方面的施政方針日漸清晰。時間雖短,卻不難看出,改革全面進行中。
“央行為何不救市?”這是持續近一個月來的金融業“錢荒”中,媒體上經常出現的疑問。
在這場被稱為中國銀行業“歷史最嚴重資金短缺”中,央行並沒有施以援手,這打破了市場關於央行“放水”的慣性期待。
一些分析人士猜測,這或許反映了李克強帶領的新一屆政府應對金融風險隱患的強硬姿態。
在金融領域的“新政”是李克強上任來諸多領域改革中的一項。
“李克強經濟學”初見端倪
一個多月三提“盤活存量資金”,央行拒絕救市,以金融之手,讓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2013年6月20日,足以載入中國銀行間市場史冊。當日,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最高達到史無前例的30%,7天回購利率最高達到28%。在近年來,這兩項利率往往不到3%。
業內將這一現象比喻為“銀行間互放高利貸”,並認為銀行流動性非常“緊張”。
盡管市場資金面信心受挫,但6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把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住、發揮好,合理保持貨幣總量。”
此語一錘定音,徹底澆滅了市場對央行“放水”的盼望。而央行也以堅持發行央票的實際行動,進一步表明了不放鬆的態度。
此舉令金融界普遍認為“李克強經濟學”的金融新政和貨幣思路已初現端倪。
首次記者會上,李克強表示,推動經濟轉型要注意發揮財政、金融、價格改革的杠杆作用。他的方案是,在金融領域要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 |